最近,海尔CEO周云杰突然在网络上火了。事情的起点很离谱,仅仅是因为一个“苦瓜脸”的表情,就让网友把他和雷军放在了一起对比,甚至还有人建议他学董明珠,把海尔打造成“周云杰健康家”。
但周云杰的回答很直接:“不会!”
这就有意思了。
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,很多企业家都在争相出圈,恨不得自己就是品牌,恨不得走到哪都带着企业的logo,甚至直接用自己名字给公司打call。董明珠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,她不但亲自直播带货,还直接把格力专卖店改成了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试图用她个人IP给企业赋能。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企业家到底该不该变成网红?
周云杰:低调做人,企业第一
“海尔给了我机会,我不可能把海尔变成我的小店。”
这句话一出,瞬间拉高了好感度。
周云杰的思路很清晰——他是为海尔打工的,而不是让海尔给他个人镀金的。
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,太多企业家把“个人品牌”当成企业增长的捷径,但周云杰选择了守住边界。他明白一件事:企业是长线经营,而流量是短期红利。
回头看看那些靠“个人IP”起家的企业,有几个真的能持续增长?
俞敏洪的“东方甄选”,因为主播之间的内斗,股价一度暴跌。
罗永浩的“交个朋友”,有影响力,但离真正的商业帝国还差十万八千里。
新东方的直播带货,能不能撑起公司的千亿市值?不好说。
说白了,流量经济是短期生意,企业经营才是长期主义。
海尔是什么?是一个年收入超4000亿的全球化企业,营收的一半来自海外。它早就不需要依赖CEO的个人魅力来撑起品牌。
周云杰很聪明,他没有被短期的流量冲昏头脑,而是选择继续深耕产品和服务。这也是为什么,海尔连续16年位居全球家电行业第一,而且从来不打价格战,不靠内卷博眼球。
董明珠:品牌=我,我=品牌
相比之下,董明珠的思路是完全相反的。她直接把自己和格力捆绑在一起,甚至格力门店都改成了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这波操作震惊了所有人。
她的逻辑是:格力今天的成功,是因为我董明珠的存在。
确实,2001年董明珠上任时,格力正处于亏损状态,而在她的带领下,格力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空调供应商之一,营收从50亿增长到2000亿。她的贡献不可否认。
但问题在于——品牌到底是个人的,还是企业的?
把企业品牌和个人品牌深度绑定,确实能在短期内带来流量,但长远来看,问题不少:
风险太集中:如果董明珠退休,格力怎么办?
难以传承:企业应该有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,而不是靠个人意志来驱动。
品牌资产可能受损:企业品牌是公信力,过度个人化可能让品牌失去中立性。
最明显的例子,就是苹果。
乔布斯是苹果的灵魂人物,但苹果品牌从来没变成“乔布斯科技”。
乔布斯离开后,库克接手,苹果依然稳健增长。
反观格力,如果董明珠哪天退休了,格力能不能继续强势增长? 这个问题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。
品牌的尽头,不是网红,而是产品
海尔和格力,周云杰和董明珠,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企业经营思路:
一种是长期主义,把品牌和产品做强(海尔);
一种是流量至上,用个人IP为品牌赋能(格力)。
那么,谁才是对的?
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流量可以带来短期增长,但产品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看看那些靠流量起家的品牌,现在都怎么样了?
三只松鼠,靠营销火了一波,现在市值腰斩,线下店铺不断关闭。
瑞幸咖啡,数据造假被曝光后,差点凉凉。
完美日记,曾经靠直播带货暴涨,现在已经不再是市场的宠儿。
对企业来说,真正的护城河是产品,而不是流量。
周云杰选择了长期主义,而董明珠押注了个人品牌。时间会告诉我们,哪种模式能走得更远。
最后,给企业家们一句忠告
企业家可以是品牌的代言人,但不该是品牌的全部。
当企业品牌被过度个人化时,最终可能会让企业陷入“去个人化困境”。一个企业的成功,绝不仅仅是某个CEO的功劳,而是整个组织、体系、产品、市场、用户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所以,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,不妨问问自己:你到底是在打造品牌,还是在打造自己?
真正能长久存活的企业,从来都不是靠一个人,而是靠整个团队、整个品牌和整个市场的认可。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